142年歷史 金門烏坵燈塔可望復燈

 
 
 

具有142年歷史的金門縣定古蹟烏坵燈塔,可望繼馬祖東莒及東引燈塔復燈後,邁向復燈及國定古蹟之路。

烏坵燈塔曾在清末五口通商後扮演重要港口指引,民國43年軍方駐守後,基於軍事安全考量被迫熄滅。烏坵燈塔的建築型態與馬祖東莒燈塔、東引燈塔建築年代、風格相近,都是英國建築師打造百年建築;有別於東引及東莒燈塔的白色主調,烏坵燈塔為黑色燈塔。

長期推動烏坵文史保存的文史工作者高丹華向民進黨立委蔡適應陳情後,交通部航港局、文化部文資局、金門縣文化局、海軍陸戰隊烏坵守備大隊等單位日前登島探勘會商。高丹華轉述,交通部航港局副局長李雲萬在會議表示,繼東引及東莒燈塔復燈後,交通部也期待歷史悠久的烏坵燈塔經整修後能再發光發熱。

高丹華的父親高金振是烏坵燈塔最後一任主任,多年來她始終記得父親臨終的話:「烏坵燈塔為什麼不發光?」為了父親遺願,她推動烏坵燈塔為國定古蹟不遺餘力,還數度赴湄洲島及廣州粵海關燈塔博物館蒐集資料。

東莒和東引燈塔都已升格國家古蹟,東引燈塔更在今年6月5日復燈。高丹華說,比烏坵燈塔年代還晚的東引燈塔都已成為國定古蹟,烏坵燈塔沒理由不升格。

「太平輪一九四九」作者張典婉也登島探勘,發現烏坵仍處於軍管時期,連碼頭都沒有,人員上岸必須搶灘。她說,「烏坵現在仍然停格在1949年,中華民國對不起烏坵。」相較台灣西部一堆漁人碼頭、觀光碼頭,實在讓人痛心。

文化部文資局科長林其本表示,就行政申請審查,烏坵燈塔已是縣定古蹟,按程序由金門文化局表示意見後,再報請文化部審議是否可指定為國定古蹟,並請金門文化局盡速辦理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