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溪暴洪要人命 常識教育不能等

 

 

野溪暴洪一再要人命,說明常識教育不能等,不論中央或地方政府,對於台灣地理特性的常識教育都應該更為積極,教育部應將這些不可不知的常識納入義務教育,而地方政府也須廣為向民眾宣導。(野溪暴洪一再要人命,說明常識教育不能等,不論中央或地方政府,對於台灣地理特性的常識教育都應該更為積極,教育部應將這些不可不知的常識納入義務教育,而地方政府也須廣為向民眾宣導。(新北消防圖片))野溪暴洪一再要人命,說明常識教育不能等,不論中央或地方政府,對於台灣地理特性的常識教育都應該更為積極,教育部應將這些不可不知的常識納入義務教育,而地方政府也須廣為向民眾宣導。(野溪暴洪一再要人命,說明常識教育不能等,不論 …

【on.cc東網 作者:藍弋丰 產業媒體總監】

台灣地理環境特殊,高山深谷直通沿岸平原的地形,讓溪流河川中的水一股腦往下衝,水位也因而暴漲暴落,尤其是許多山區小溪,平時看來只是潺潺流水,只要上游集水區下了雨,儘管下游可能看來天氣不錯,卻突然間溪水水位暴漲,成為噬人湍流,若走避不及就成為水中冤魂。這本應該是台灣人的常識,但顯然這樣的救命常識卻並不普及。


類似慘劇最讓台灣人記憶深刻的,莫過於2000年時的八掌溪事件,當時八掌溪吳鳳橋段第五河川局派員在河床施工,4名工人不諳八掌溪水性,不知上游降雨還在河床中施工,溪水突然暴漲時又小看暴漲速度,試圖收拾工具,結果走避不及遭困河中,最後諸般救援無效,4人遭洪流沖走,全數罹難,輿論抨擊救援不力,引發政治風暴,行政院副院長游錫堃請辭,一眾官員遭到懲處。

當年4人遭大水沖走的直播畫面震撼全國,原本應該讓台灣人就此記得暴洪的威力,但顯然過了16年,大眾已經遺忘了當年的教訓,4月知本山區連日大雨,3名遊客還前往知本溪上游烤肉,渡溪時3人不勝水力遭水沖走,釀成2死1傷慘劇,慘劇還歷歷在目,馬上又發生新北市坪林溯溪意外,又造成4死1失蹤,慘劇發生後,倖存者還認為教練都已盡責,不怪教練,說不希望溯溪被當成不好的休閒活動。可見倖存者直到出事了都還不清楚「野溪暴洪」的台灣島基本常識。

溯溪本身當然沒什麼不好,但是教練錯在發布豪雨特報就該取消整個活動,主辦單位在社群網站頁面上還強調專業教練熟悉路線等等,遭網友群起批評,事實上挨批也不冤枉,所謂專業教練誇稱熟悉路線、受過急救等訓練,那也只能處理摔倒跌傷等狀況,但大水一來又能如何?這時應該表現的專業,應是知道有「野溪暴洪」這個常識,知道何時可以去溯溪,何時不能去。

中華民國溯溪協會理事長陳孔為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氣象局發布大雨以上特報,協會就會取消、禁止溯溪,「你不要命,別人還要命」。死者為大,輿論往往不討論罹難者的各種責任,但這次事件不僅造成家庭破碎,還出動400人搜救,這國家人力物力的浪費,又該算在誰的頭上?

當年八掌溪事件中,輿論把所有想像中可能的救援方式都用口水戰演練了一遍,究責從中央吵到地方,但是沒幾個人檢討:為何4人會在危險的日子在河床中工作?又為何4人見到河水上漲,卻一時缺乏警覺心,而沒有放下一切全速逃生導致被困?如果一開始就避免工人在有危險的時刻施工,如果4人一開始就能快速逃脫,豈又需要事後動用無數人力物力大費周張救援?當被困大水之中,或是已經被水沖走,那麼就算出動再多人力物力救援,也往往凶多吉少,為何不一開始就預防,不要遭困暴洪呢?

台灣社會風氣一向是「焦頭爛額為上客,曲突徙薪亡恩澤」,總是出事了只看如何拼命救災,最好三天不睡覺,穿著破鞋上電視,卻很少人在平時就想清楚要怎樣防患於未然。野溪暴洪一再要人命,說明常識教育不能等,不論中央或地方政府,對於台灣地理特性的常識教育都應該更為積極,教育部應將這些不可不知的常識納入義務教育,而地方政府也須廣為向民眾宣導。

想像一下一個不同的結局,如果一行人正要出發時,小妹妹突然說:學校老師說山區會暴洪,豪雨特報不能去,結果全隊因此取消活動,當溪水暴漲時,他們正安全的躺在家中看著電視上自然頻道外國的野溪暴洪,說著哎呀真是危險啊!或是正在安全的城市中做著其他戶外運動,渾然不知山上溪水暴漲的事,然後全部安全回家,那該有多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