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政府交通局將選擇機車流量大的三線車道道路,試辦開放機車行駛內側車道。台北市交通局表示:「常接獲機車族反映外側車道違停多,又有公車停靠車站,路權和安全大受影響」。因此,交通局決定試辦機車行駛內側車道,以三線道以上道路為主,但也指出不會全面放寬,其中機車流量大的基隆路、民權西路等將優先評估。我們認為該政策推動應該謹慎為之,機車管理除了道路路權「公平」之訴求,更應同時考量「安全」和「效率」的目標。
在面對汽車、機車、公車乃至自行車的混合車流狀況,將各車種予以「分流管理」是公認的最佳政策。主要的原因就是個車種的行車速率不同,速差與高變異性形成車流相互干擾與衝突是發生車禍的主因,也會影響行車效率。因此,台灣過去二十年在都市面對汽機車混合車流的管理,在路段中就是利用實體分隔島或標線及內側車道標示「禁行機車」的管理方法,將不同車種予以區隔,達到分流管理目標,而在路口則是在等候線前方劃設機車停等區,讓機車先行穿過路口,這樣兼具通行效率與安全。對於機車利用兩段是左轉策略,也是交通管理利用號誌與標誌、標線在時間和空間上將左轉機車與直行汽機車流分隔,提升整體行車的安全和效率。
台北市實施多年的公車專用道,除了提升公車服務效率,其實最大受惠者也是機車族。據交通局相關事前事後的分析顯示,在設置公車專用道的運輸走廊,機車與公車相關的交通事故減少超過八成五,而台北市的交通民意調查也顯示機車族對於公車專用道的設置滿意度最高,超過七成。檢視公車專用道獲得民眾與不同道路使用者的青睞,就是車種「分流」管理措施創造了多贏的路權分配結果。對於台北市交通局只是單方面滿足少數機車族訴求而進行內側車道試行,等於是將機車騎士推上不可預知的危險情境,實在應再三思。試問,自行車族也在要求要與目前法令仍同樣定為「慢車」的機車有相同路權,交通局會同樣滿足訴求而進行試行嗎?更何況去年才開放臨近外線的一車道給機車使用,其安全與行車效率的績效評估結果與相關因應規範都尚未出爐,此擴大實施測試必須要更加周延與慎重。
台北市道路交通管理有太多可以執行的措施,開放機車行駛內側車道的鬆綁政策絕對不是其中的選項。交通管理措施的推動必須要權衡評估「路權公平」、「行車效率」以及「交通安全」,其中「交通安全」當然是最重要的目標。因此,與其滿足少數機車族的「公平」訴求,交通局應該將有限資源放在積極落實汽車、機車、公車、自行車的分流管理的政策,也應積極規劃推動先進國家都市交通管理的「全面減速」措施,讓行人與各個車種均有安全的交通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