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駕駛倫理重於開車技巧

 
 

台北市去年行人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高達二十三人,居全台之冠,引起市長柯文哲質疑;經統計,死者中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占了四分之三,除了老人行動遲緩,駕駛人的行車倫理也是重要因素;走在台北市行人穿越道上,竟可能被汽車撞死,稱之為都市之恥,毫不為過。

台北市統計車禍數據,從去年元月至今年十一月,以機車和小客車與自行車發生車禍最多;事故類型部分則是側撞和同向擦撞列居二、三名,發生這種車禍大都是搶道所造成。都會區的交通安全可顯示文明的程度,台北市是國內首善之都,但是交通安全改善,進步緩慢。

國內機車人口眾多,已成為民眾主要交通工具,不論中央或地方政治人物,無人勇於檢討機車氾濫的問題,機車造成空氣污染、噪音及影響交通安全,路人皆知,甚至「機車」兩字已成為負面形容詞,但卻難以阻止機車數量的上升;在汽機車混行的街道上,被稱為「皮包鐵」的機車,行車危險度極高,機車肇事不僅出自本身的問題,也常會波及無辜的行人。

要解決交通安全問題,必須由多方面下手,最重要的就是駕駛倫理教育;駕駛倫理是在學習階段的重要功課,但是國內考駕照缺乏倫理試題,譬如禮讓行人、行車秩序;過去國內有過一段行人優先的強力宣導及執法期,收到些效果,但是三分鐘熱度過了,有不少駕駛人故態復萌,斑馬線上撞死人的事,就經常發生。

如果禮讓行人做不到,更遑論車輛相互禮讓了;許多國人平日溫文有禮,但是上了駕駛座個性就全部改觀,道路駕車有如鬥犬,視同行駕駛者如寇仇,劍拔弩張、見縫插針,隨時準備與其他車輛生死決戰。在已開發國家中行車,遇有閃亮黃燈的十字路口,左右來車與直行車,總是有秩序的輪流前行,兩線道成為單線時,也是左右輪序進入車道,這些都是國內看不到的現象。反而是在有左、右轉燈的十字路口,明明紅燈已經亮起,仍有不少車輛硬闖,或由直行車道搶道,不但失序也造成交通混亂。

行車習慣也是在學習駕駛期間就必須養成的自然動作,可是如果考照的監理單位,並不重視標準駕駛動作,駕駛人也就不當回事,譬如遇到十字路口不左右張望,路邊起動不觀察後方有無來車,變換車道與轉彎時不打方向燈,視馬路如自家練習場;國內機、汽車駕駛人不愛打方向燈,是釀成車禍的重要因素,而且這個懷習慣就是考照出了問題,如今交通部終於有所體認,決定明年無論機車、汽車路考,若變換車道、轉彎前未打方向燈,皆扣卅二分直接出局;不打方向燈已成國內駕駛人的習慣,交警也應嚴格取締,冤死的機車騎士可能可能會少些。

台北市車禍死亡的行人多數是長者,老人清晨出門運動,過馬路動作太慢,而駕駛人因天剛亮視線不清,造成老人車禍死亡率高,必須自保。交通局長表示將和社會局合作向長者宣導,建議長者出門穿顯眼的衣服;長者為了透早出門,還要換穿顯眼的衣服,可行性可想而知。不如由相關單位設計出有親和性的反光衣、背心或貼紙,由里長免費提供給有早起習慣的長者,更具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