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政治沒有這麼困難,政治的目標就是讓人民過快樂的生活,宜居就是適合居住,我認為台北市的願景就是宜居城市,政治就是讓人民可以高高興興、快快樂樂的過每一天,過好一點的生活,這樣就好。」
這是前兩個月台北市長柯文哲說過的一段話,不過走在台北市的街頭上,行人不僅得提心吊膽、左閃右躲,一不小心甚至被撞飛,一個連平平安安走在路上的基本要求都不可得,「宜居城市」似乎成了諷刺之詞。
昨天柯文哲對於台北市居然有這麼多行人被撞死感到吃驚,但更令人訝然的是,當中很多就死在斑馬線上。對一個首善之都而言,這不是恥辱,什麼才叫恥辱?
要如何建立禮讓行人的文化,無非就是教育、工程與執法下手。三年前,聯合報願景工程推出「公路正義」,引起中央與地方的重視,交通部陸續修正汽機車考照制度,同時也進行各項宣導活動。而歸屬地方自治範圍,則是透過改善交通設施,例如號誌時差、Z字型斑馬線,降低行人「曝險」機率。
而最立即有效的就是加強執法,在當時台北市長郝龍斌一聲令下,警方強力取締汽機車不禮讓行人,果然收一時之效。
但郝市府下台後,現在台北市街頭已罕見警方在路口取締不禮讓行人的景象。
雖然許多汽車駕駛已懂得禮讓行人,但機車橫衝直撞的現象卻是原地踏步,難怪台北市行人死傷率居高不下。
「公義社會、文化城市、健康安全、關懷分享、社區營造、公開透明」,這是柯文哲上任那天宣誓的六大願景。但遺憾的是,在台北市街頭上,我們看到的卻是汽機車欺負弱勢行人的不義現象,行人既不安全 ,哪來健康?一個連禮讓行人都做不到的城市,距離宜居還遠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