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陸橋,台北市還有另一種交通建設特別多,就是地下道,根據統計資料光台北市區就有53座。在中山南北路上最多有15座,據考究,因為當年老蔣總統從士林官邸到總統府上班,要經過中山北路,所以儘管當年交通沒太繁忙還是設置一堆地下道,讓民眾盾地迴避,讓總統一路順暢,只是當初蓋的地下道有些成了治安死角或使用率低,現在北市府也規畫要花錢填平。
過馬路你喜歡怎麼走,有些人喜歡走天橋而有些人喜歡走地下道,像是台北市就設置了許多的地下道,尤其是中山北路特別多。沿著中山北路走,果然沒錯,隔沒幾個路口就有一個地下道,車流量有大到非設地下道不可嗎?這裡是圓山地下道,興建於民國56年,在那個交通還不是特別繁忙的年代,為的是什麼呢?其實是為了要改善老蔣總統上班路線的暢通。
不為別的,老蔣總統上班最大,從他居住的士林官邸到總統辦公的總統府,中山北路、中山南路這7.3公里可是必經之路,當年艾森豪總統訪台也是在中山北路接受民眾夾道歡迎,但總統通勤講究安全和效率,乾脆挖地道讓老百姓通行。
從民國56年起,圓山地下道開通後,59年到66年沿路線陸續又蓋了9座地下道,現在總計15座,占全北市53座地下道的四分之一,但那麼多歷史悠久的地下道也衍申不少問題。這裡是南京東路跟中山北路交叉口的地下道,因應市容更新,所以地下道也有了新風貌跟新造型。
時遷物移,老舊地下道成了歷史也是市容疤痕,在交通繁忙路段或像這樣子的下雨天,行人過馬路走地下固然很方便,但就像兩面刃,有優點也有缺點。就像這些路人,明明有地下道還是選擇直接過平面道路,省得爬樓梯費力氣,有些地下道到了夜晚成了街友聚集治安死角,現在像是民族路口和市民大道這兩座地下道,規畫花經費填平,當初為了便利高官交通的權宜之計,換了時空反成了進步都市累贅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