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回家的路 蘇花改拼國內模範工程

 

蘇花公路是通往台灣花東地區的唯一公路,卻時常出現坍方、土石滑落等危險情況,但大範圍的施工也可能衝擊到花東珍貴的自然生態,交通部最後決定針對3個危險路段進行「蘇花公路改善工程」,施工過程不但要維護環境生態,還要搶救文化遺址,堪稱是為環境永續最用心的交通建設。

◎延宕10年 蘇花改動工

2010年梅姬颱風重創蘇花公路,導致創意旅行社21名陸客團遭土石擊中翻落山谷失蹤死亡,是蘇花公路近年來最嚴重的死亡事故,如何改善蘇花公路更是備受關注。

2000年蘇花高速公路(簡稱「蘇花高」)環評通過,但在2008年環評大會上卻遭到大逆轉,案子退回交通部,要求釐清是否有興建必要。接著交通部公路總局提出蘇花替代道路,俗稱為「蘇花替」,又被批評只是換個名稱,最後公路總局提出目前的「蘇花公路改善工程」,簡稱「蘇花改」,只針對3個危險路段施工,加上梅姬颱風事故,花東民意沸騰,才讓環評有條件通過。

交通部長葉匡時就表示,蘇花改是全台灣重大工程中溝通最完整的交通建設。他說:『(原音)那從還沒有開始蓋之前,很多的環保人士、很多的民眾對於這個工程的必要性、對於生態的保護、對於當地民眾的衝擊都很關心,所以我們蘇花改這個工程可以說是我們台灣所有重大建設裡面,溝通做得最完整、最完善,所有的資訊我們都在網路上有即時的揭露,各種的溝通方式,那民眾可以隨時了解我們對環境生態的影響。』

◎兼顧環境保育 鳥不夠不施工

由於蘇花改工程沿線遍及中央山脈東側海岸,生態資源豐富,為將施工破壞程度降到最低,蘇花改成立「環境監督小組」,嚴格監督空氣、水質、生態等情況。

而且不只是監督,工程單位還建立「台灣生態停工」機制,一旦指標鳥類總數少於97隻,蘇花改就會停工,馬上檢討是否人為汙染。為避免停工損失,工程單位一方面嚴格要求工作人員不能傷害林中生物,同時建立生物通道,包括動物逃脫坡道、蝙蝠棲所營造、鳥巢箱等,幸好目前指標物種群集數量都大於停工標準。

◎蘇花遺址多 停工搶救珍貴資產

蘇花公路延線的文化遺產也在開挖工程中被發現,去年在谷風隧道路段挖掘出距今約1700年的「漢本遺址」,為保存遺跡,此路段直接停工,改用其他方式施工,讓考古學家能安心蒐集文物,等到全部挖掘出土後才會復工。

蘇花改工程處勞安科科長洪明勇說:『(原音)應該講很不幸還很榮幸,就剛好發現有這個文化遺址,所以我們從那天開始就停工,其實這個搶救作業原則上是在外圍的部分,就是田野調查跟搶救部分預定是2年的時間,因為目前挖掘的東西發現文化城非常豐富,已經挖到第三層了,裡面有17具的遺骸、那裡面有小朋友一起共葬的部分,那裡面還有一些陪葬品,那目前可能搶救的時間會延長1年,變成是田野調查搶救部分會變成3年。』

除「漢本遺址」外,公路總局在蘇花公路整地時,就確定武塔隧道有遺址,事前就進行規劃,目前搶救「武塔遺址」已完成;另外,東澳隧道也研判有遺址,目前也由考古學家監看中。

◎創新工法 維護工作人員安全

蘇花改總經費約新台幣492億元,分成「蘇澳至東澳」、「南澳至和平」及「和中至大清水」3個區段,總計改善長度約38.4公里,包括8座總長度23.6公里的隧道,幾乎有6成的工程都是隧道,施工難度極高。

由於建造隧道須穿越山嶺地區,其中的地質、水文條件複雜,蘇花改利用隧道內震波探測法(TSP)、地電阻探測法(RAP)等,探勘地質情況再行施工。施工管理也以「全能工班」,也就是24小時施工狀態進行,避免岩體變形,也減少工程閒置時間。

為了提昇施工效率與人員安全,蘇花改也首度導入「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FID)作為機具與人員管控用途。透過這個機制,管制站人員就可以即時知道人、機器、車輛位置,及工作人員安全裝備是否完善,將可節省巡察人力。

蘇花改一方面要顧到通車時程,一方面也要時刻緊盯生態環境並維護遺跡,就是要達成國內模範工程的理想,如此艱難的情況下能否順利在2017年底完工,也成為各界關注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