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田水遊記】拳頭姆自然步道

 

本系列遊記,以「巡田水」的心情遊宜蘭。農夫阿伯晨昏身穿蓑衣,頭戴斗笠,肩掛鋤頭,在田畦間走來走去,有時挖開泥堆,讓田裡水流出;有時堆積泥土,堵死流水,讓田園充滿灌水。這種呵護田園的用心,期望作物旺盛的努力,日復一日,並視為慣常,這就是「巡田水」的精神。(系列122)

拳頭姆山位於宜蘭縣三星鄉的天送埤,海拔約310公尺,因山頭小,外型酷似拳頭而得名。這裡原屬於林務局的烏心石與肖楠造林地,後來羅東林管處規劃為國家自然步道,經過整修後,於2008年對外開放。

拳頭姆自然步道全長約1.3公里,採用自然工法,以烏心石鋪設木頭土階,山徑則鋪以木屑及細石,每隔一百公尺設有里程標誌,沿途並設置三處觀景平台,並有導覽解說牌。環狀的路線,步道起伏不大,走來平緩舒適。

拳頭姆自然步道位入口約在台七丙公路約9.5K處,入口處有一座原木雕刻的大拳頭,作為意象造景。進入後,走一小段約幾十公尺的柏油路,隨即抵達登山口。拳頭姆自然步道不長,環狀一圈,加上支線及一小段重複路段,全長約1.8公里,約1個小時即可輕鬆走完,稱得上是一條老少咸宜的自然步道。這條步道與礁溪的林美石磐步道、冬山的新寮瀑布步道,都是林務局規劃的國家步道系統之一,屬於小而美的自然步道,很得到遊客的讚賞。

[nop]

往長埤湖的山坡上兩旁,交通部公路總局在2001年所種植的櫻花林,桃紅色的櫻花。[/nop]

[nop]

步道階梯以碎木屑、落葉及小石鋪成。[/nop]

[nop]

放眼望去,山林滿是青綠。[/nop]

[nop]

第一平台(觀景台)。[/nop]

賞蕨步道

進入步道,寬闊的木頭土階路相當好走,沿途還有不少吸引人的自然元素,例如林間飛舞的蝴蝶,路旁鑽出的小蜥蜴,都能抓住遊客目光而樂在一路尋寶搜奇了。

沿途的樹種以烏心石為主,因此林相整齊而略顯單調。這是林務局伐林之後的造林區,種植的烏心石樹齡不長,因此樹幹大多細瘦。雖然走於林間,有林蔭遮蔽,但因林木尚未長成巨樹,林間透光,陽光潑灑,整條步道給人一種明亮爽朗的氣息。沿途有不少蕨類植物,這條步道亦以賞蕨著名。

土階爬上山稜,變為更平緩。稜線前行,行進至0.3K處,遇叉路,左右步道形成環狀,繞拳頭姆山一圈。附近山頭高處設有一座木造觀景台(第一平台),可眺覽三星鄉及蘭陽平原。三星舊稱「叭哩沙湳」,原是平埔族人叭哩沙湳社的居地。由於接近山區泰雅族人的部落,再加上地處蘭陽溪出山口,經常洪水氾濫成災。族群衝突,加上拓墾不易,因此三星鄉為蘭陽平原較晚開發的區域。

續行,進入環狀步道,走往第二平台。一小段土階爬坡後,山路又趨平緩,一路舒緩而行,抵達0.8K處的第二平台。這裡是步道的最高點,平台面向蘭陽溪,視野展望最佳。

乾涸、寬闊的河床上,滿佈砂礫,有砂石車往返運載,隆隆引擎聲可傳至山嶺。河岸的堤防內,則是一片綠油油的田畦農地。蘭陽溪堤防建造於昭和12年(1937),堤防落成後,才解決洪水氾濫的問題,漢人開始較大規模的移入三星拓墾,而形成今日農田盈野的景象。 三星蔥、上將梨,都是三星著名的農產品。 遠遠望見一座長橋跨越蘭陽溪,則是聯絡大同鄉與三星鄉的泰雅大橋,1997年完工後,使得兩地村民不必再辛苦涉溪往來。在平台處休息,眺覽風景。

從第二平台續行,轉為下坡路。步道盤繞於林間。抵達一處山間谷處,有一人工挖掘的生態池, 但乾涸無水,雜草叢生。此地缺溪流,生態池只能靠雨水滋潤,所以池水時有時無。

過了1.2K處,有右叉路可通往附近的雀榕平台。平台旁有一棵雀榕老樹,粗巨的樹幹,樹枝四張,宛如傘架,綠意盎然。這是拳頭姆自然步道途中僅見的一棵老樹,提供了一些想像的空間。昔日的拳頭姆山,應是擁有不少這種老樹的原始森林。

[nop]

烏毛蕨,好捲喔;除了小幼苗外,剛長成的新鮮葉子旁邊也是都燙了捲髮喔![/nop]

[nop]

拳頭姆這一帶,據說早期曾是天送埤當地居民的私房賞蕨秘境;美麗的廣葉鋸齒雙蓋蕨。[/nop]

[nop]

蕨類葉子底下孢子囊群的生長排列,更像是不按牌理出牌的藝術家,恣意揮灑隱含哲理的圖形。[/nop]

[nop]

第二平台(觀景台)。[/nop]

[nop]

遠眺蘭陽平原。[/nop]

[nop]

泰雅大橋是這裡的賣點之一,很多遊客來此就是專程來看這座橋。[/nop]

[nop]

雀榕平台。[/nop]

[nop]

雀榕老樹。[/nop]

[nop]

這是一條老少咸宜的自然步道,非常適合全家一同來此爬山遊玩。[/n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