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范姜豪/臺中報導
臺中市道路坑洞和不平的情況非常嚴重,去年第四季1999人民陳情與此有關的案件就高達一千零六十八件,市府去年對管挖查驗,不合格率也高達七成,中央單位的經濟部加工出口區就是因管挖的問題,被市府罰款十五萬元。3日的道安會報上,也有顧問建議,將來對於不肖的包商,應限制其承包臺中市的工程。同時,為鼓勵市民踴躍檢舉,應訂定獎勵辦法。
臺中市政府表示,為提升臺中市道路平整度,建設局提出六大行動方案,自2月10日起「臺中好好行」APP也將正式上線,可讓市民即時以手機GPS座標標示道路缺失的地點,還可上傳照片及聯絡方式等,讓建設局知道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 建設局長黃玉霖在道安會報中指出,建設局今年1月19日首次針對經濟部加工出口區開出第一張罰單,並由主管持續帶隊進行稽查,查驗結果仍未符合規定,建設局再處以罰單,並限期對方改善管挖工程,由此可證明市府堅持路面平整的用心。
黃局長也說,原臺中市8區先行恢復統一挖補機制,並逐年推展到其餘21區,且為了減少施工對於道路的衝擊,建設局將針對施工廠商加收20%道路修復費,以用在日後道路的養護。
會中也有多位顧問提出建言,其中,顧問許添本建議,從臺北市及新北市執行路平專案的經驗來看,推行APP鼓勵民眾通報可有獎勵措施,市府及廠商的作為也應納入考績或評比,同時檢討車道配置及標線劃設等。
顧問何國榮則建議施工要有義交在旁監督;顧問劉曜華則說,路鋪平之後可以續行多久才是重點,市府應該趁機把道路標線重新劃定。 針對顧問的建議,市長林佳龍也回應,2年內要增加1000名義交,以協助廠商挖補工程,交通局及建設局也應該同時整理道路標線,各局處相關業務之間也必須相互監督協調,並列入考績評比。
林市長指出,臺中市去年度因道路坑洞造成的國賠申請案件共42件,第四季1999人民陳情也高達1068件,他認為,交通是帶動都市發展的火車頭,但市民最有感也最反感的也是交通問題,路平是用路人的基本人權,市府一定要加以保障。
林市長也說,他支持建設局嚴格執法處罰未依規廠商,但稽查裁處只是手段,建設局必須全力推動四年為期的路平專案等六大方案,並妥善運用APP廣納意見,引進市民監督的機制,希望臺中市路平評比105年能位居六都前三名,107年進入前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