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記者黃立翔/台北報導〕交通部欲整頓機車停車亂象,機車權益團體樂觀其成,建議周全配套措施,依區域、時間實施差別費率,根本解決機車位供不應求的問題;學者更提醒,在解決機車停車問題的同時,應鼓勵民眾多使用大眾交通工具,讓機車成為短程接駁工具,抑制其數量,兼顧交通管理與環保。
兩車擠一格 難舉證誰違規
中華民國機車黨黨主席董建一說,目前法規上規定機車停車格一公尺,寬度確實過大,但推動一車一格難在執行面,訂定罰則之後,如何舉證誰先誰後,誰是硬擠違規停入車位的後一人,執法方面宜深思。
董建一說,以光華數位新天地旁的新生南路為例,收費的南側路邊停車格多乖乖一格一車;但不收費的北側就可看到硬擠亂象,「硬擠根本就是民眾貪近、貪便宜」。另外一樣是收費停車格,南陽街停一天廿元,有人停五分鐘買飲料也同價,大家乾脆停一天,建議實施「二級收費」,前一小時不收費,而後提高收費,鼓勵民眾辦完事快走,讓停車格週轉率變高,自然不會越塞越多。
學者呼籲鼓勵多用大眾運輸
逢甲大學運管系副教授李克聰則建議,停車亂象在於政府沒隨時調查,依照供需調整停車格數量,才導致鬧區車擠車,巷內無人停,應該積極調查各區域機車格使用的時間與趨勢,再以價格為手段,讓民眾平均使用鬧區與較遠處停車格,最終目的是讓民眾樂於使用捷運等大眾交通工具,機車只是用來短程接駁,有效降低數量與使用率,達到交通管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