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葉匡時部長上月底接受媒體訪問時,證實桃園國際機場已達飽和,葉部長透露桃園國際機場要建第三航廈與第三跑道可能要十五年時間,航空城旗艦計畫將更是遙不可及,恐怕會給人玩假的印象。葉部長還再三催升來台觀光客數量,今年將可達九百萬人次,但是我們桃園國際機場卻無法容納,葉部長提出擴建第二航廈構想,以增加四百萬人次容量為目標,這恐怕又會是一個災難,因為穿西裝改西裝,難度很大,我們就有痛苦經驗,第一航廈翻新整修,耗資數十億元,耗時數年,影響桃園機場營運品質,逢雨屋頂漏水,廁所溢流,臭氣沖天,影響桃園機場聲譽,也有辱國家形象,如果第二航廈擴建,恐怕又落入第一航廈整修時的噩夢。
環視鄰國或地區中國大陸、南韓、日本、香港、新加坡、泰國,早就都新建機場,迎合亞洲航空運輸量成長趨勢,唯獨台灣交通部與民航局以不變應萬變,按兵不動,等到火燒屁股,才用應急措施來解決燃眉之急,主其事者未有先見之明,因為建一新航廈和新跑道必須至少費時三到五年,又要編預算通過立法院審議程序,應該考慮機場建設前置時間,何況現代化機場要符合像一座城市般多元化活動需求,即航空城,國際機場不僅要提供旅客、貨物進出國境服務,更要提供購物、休閒、商展、會展、娛樂等活動的機會給旅客,從這個角度來看,桃園國際機場服務品質會因壅塞、功能落後等因素而下滑,值得桃園國際機場有限公司與交通部民航局重視的課題。
建議中央政府國發會、內政部、交通部要共同努力將航空城所需土地都市計畫變更程序,早日完成,好讓桃園縣府依法辦理區段徵收,取得第三航廈與第三跑道所需土地,更重要的是,交通部應該盡快完成第三航廈與第三跑道細部設計與招標作業,或許可以採取統包方式加速其流程,同時國發會也要協助交通部完成預算編列與審議程序,使這兩項工程能在五年內完成啟用,雖然趕不上航空運輸成長的需求,但至少不會落差太大。
在這兩項工程完成之前,交通部、民航局、桃園國際機場公司、台灣高鐵公司可組成一條龍作業體系,將兩岸航線移到台中清泉崗國際機場、高雄小港國際機場,再由地方汽車客運公司接駁到台灣高鐵站,利用高鐵到台灣各城市去旅遊,當然也可再將旅行社一併納入這一條龍服務體系,很多大陸旅客來台灣旅遊,必會遊遍台灣各地,因此,大陸遊客不一定要從桃園國際機場入境往南遊,也可以由高雄小港機場入境往北遊,再從東部花東遊向高雄出境,如果能夠將兩岸航空量將每年近千萬人次移出桃園機場,而由中南部兩國際機場承運,桃園國際機場就能鬆口氣,也不必去擴建第二航廈,可以省下數百億元擴建費與搞亂第二航廈現有的優質品質,另外,台灣高鐵在一○二年每天平均運量為十三萬餘人次,加上這千萬人次兩岸航客運量移轉高鐵,可能使其運量達到設計目標值的每天十九萬人次,台灣高鐵就有盈餘紓解其財務危機,更可以帶動中南部商城,一石三鳥。至於這些改變,參加一條龍服務的相關業者之費用,則可由交通部出面協調處理,一個原則,就是不能增加旅客的負擔而降低他們遊台的意願,這個管理代替工程策略能否成功,就要考驗交通部官員及各相關業者智慧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