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林建山】
兩岸的《服貿協議》成立實施與否,不止能夠確定兩岸之間經濟更緊密的合作發展,更重要的是也具體反映出,究竟台灣的未來發展要不要經濟更自由化、市場更開放,乃至於要不要深化國際接軌、乘著全球化運動的翅膀,成為全世界大經濟社會中,小而美且積極活力的一員。
今天台灣用服貿成立實施的具體作為,對外積極宣示經濟自由化與市場開放的決心,實將成為台灣經濟社會接軌國際、有效參與全球化大競爭的第一個積極務實行動,至少有4方面直接效應,必然會對台灣未來發展產生正向影響,值得主政者與社會共同珍惜。
第一個效應是,《服貿協議》的成立,是台灣服務產業市場擴大對國際社會自由開放的先期階段行動,可以先在有限項目範圍之內,用外來的公平競爭壓力,促進服務產業的轉型升級進步,啟動國內經濟結構應該漸進調適調整的策略抉擇,這種局部性產業結構變革幅度較小,有利於因應未來擴大對外洽簽其他FTA及深化台灣作為WTO會員國,所必須嚴格循守服務業貿易總協定GATS條規的能力。尤其是,這種激勵國內服務經濟部門的結構調整與升級進步,可以積極有助於加速扭轉過去數十年,台灣是亞洲最大服務業貿易赤字國家之一的對外經濟發展頹勢。
第二個效應是,《服貿協議》的經濟量值倍數效應遠大於貨貿協議的加成效應。在ECFA架構之下共有貨貿、服貿、爭端調處、投資保障4項協定,兩岸之間所以會先簽服貿,次論貨貿,就是因為服貿對今天的兩岸,可以在最短時間內產生經濟提升與就業擴大的效果;而更為直接的利益是,讓台灣得以領先搶占中國內需這個「世界數一數二巨大服務業消費市場」,讓台灣主流服務產業的對外貿易額或在地營業額,作出十倍數成長的機會。這種難得的「世紀新機遇」的確不容錯過,也不容讓南韓、日本乃至ASEAN國家領先於台灣,爭奪而去。
閉關自守 將嘗苦果
第三個效應是,台灣面對國際社會的正向效應。因為《服貿協議》所能取得「中國讓利」以及「對未來中國內需市場先占地位」的「不公平優勢」,可以大幅有效提高「在國際政治經濟上牽制中國大陸」的「台灣戰略價值」,「使台灣安全與台灣利益」成為美日歐先進社會必須努力衛護的「國際社會價值」。這一效應對台灣而言,尤更有助於國家安全的鞏固。
第四個效應是,《服貿協議》的即早成立,會讓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可信賴性」,不致橫遭打折降評,而引申出更多其他國家社會,益發不願意與台灣展開任何形式的自由貿易談判,坐使台灣擴大FTA洽簽及加緊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對外經濟願景,為之大受頓挫,甚至為之斲喪,不但毀壞了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形象地位,也將重挫台灣經濟的全球競爭力,最終反而是益加挫敗、貶損台灣境內國民的福祉。
倘若已經完成簽署的兩岸《服貿協議》,因為3月學運非法濫情的無理抗爭,竟而頓挫敗毀,則在可以具體預見的短期未來,整個台灣經濟社會,即將完全被擠出「全球化」高速公路車道,退縮回到極端自我保護主義的「鎖國自閉」國家,而必然要倍加痛嘗經濟上及政治上都一併被嚴重國際邊緣化的苦果。
(作者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