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國內最大的車輛檢測中心,一定是位於彰化彰濱工業園區中,佔地有一百二十九座足球場大,擁有包含車輛燈光、噪音、能源、污染、碰撞等各個測驗中心及九條測試跑道的ARTC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一般民眾對於車輛檢測業者的第一反應,也幾乎都是想到ARTC,也因此造成許多民眾對於ARTC有許多的誤解,認為車輛檢測一定只有ARTC,要進口車輛一定要通過ARTC檢驗。ARTC工業服務課長何信毅表示,國內外共有五十家檢測機構及一百二十五家監測實驗室,並非只有ARTC一家業者。而車輛要通過哪些檢驗項目才能掛牌上路,ARTC技術服務處協理崔金童表示,這是交通部及審議機構才決定;ARTC就只負責測試各項設備、性能,提供測試結果給受測單位。ARTC就像是醫院內健康檢查儀器,只能顯示出測驗數據,並不具解釋檢測結果是否代表身體(車輛)出了問題。
目前車輛進口台灣,都需通過分屬於交通部、環保署及能源局所負責,包含車輛及其零組件安全,和車輛污染、噪音、耗能等檢驗項目,才能到監理單位申請領照上路。
交通部路政司科長趙晉緯表示,目前台灣車輛審驗法規共分成破壞性(例如碰撞測試)、消耗性(輪胎效能)、一般性測試等三種檢測,根據申請車輛進口者的身份,及每年進口數量不同,所要求需通過的檢測項目也會有所不同。要進口車輛到台灣可採用方式分為多量、少量及舊車逐車進口方式;一般車輛製造廠正常都是走多量,各大車商的基本車款,像是Toyota的Altis每年幾乎都是進口數千到數萬輛。
另外,有些高單價的車種像是跑車等,在國外已經通過一定程度檢測,且一定不可能大量進口,所以走少量或是舊車逐車方式進口,就可以免除破壞性檢測部分;因為少量及逐車進口,大多不是高單價車款就是在國外自用車,不可能要求只進口個位數到數十輛的車,還要提供一輛出來做碰撞測試,這類型一定會損毀車輛的不可逆檢測。
審驗機關針對進口小客車所訂定的檢測項目,依據多量、少量及逐車進口有不同標準;崔金童表示,每年可進口數千到數萬部車的多量模式,只要選出一部車通過檢測即可,且對於受測車輛政府態度是可由車廠自行選出模範車輛。車輛測試前,廠商愛怎麼調整都可,但只要通過包含碰撞、動態剎車、間接視野裝置安裝(包含後照鏡及倒車影像顯示器等)、轉向系統、前後車燈即方向燈等約三十七項測試,取得合格測試證明後,廠商就有責任將所修改部分,實施在後續所有進口的車輛上;之後同一批同款車進口,不用再經過測試,不過審驗機構會前往生產線檢查製作過程,確保進口車輛能夠保持品質一致性。
除多量進口外,授權代理商像標達(福斯)、賓士等,就可能會依車種選擇多量或少量;因為走少量進口雖然一次審驗案件只能進口二十輛以內,且每年同款車輛在同一位申請進口的人或單位,都有進口數量上限(後年開始每年七十五輛);不過僅需通過約二十項檢測。
能比少量進口方式取得更少檢測項目合格證明就能進口,就是貿易商或個人會選擇透過舊車逐車方式進口;像是進口些稀有車款、駐外人員或留學生返台時將國外使用車輛帶回台灣(國外已領過牌),就只需通過非破壞性十七項(貿易商)或十項(個人)檢驗項目(當中還有部分可透過取得同款車共用授權就可免測),可將車輛進口台灣;個人名義每年僅能進口個位數,貿易商也只能進口數十輛至百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