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台灣觀光市場的展望

 

交通部葉匡時部長在年終記者會宣布去年來台觀光客人數達八○一萬人次,創歷史新高。航空客運也近五千萬人次,全台商港海運客運量近百萬人次,國人出國人數超過一千一百萬人次,從這些數據可知去年我們觀光市場是正向成長的可喜現象。

再從交通部網頁查看台灣主要觀光遊憩區遊客人數,二○一二年比前一年成長約三成,二○一三年到十一月累計數達二億五千萬人次,其中寺廟遊客人數近四分之一,應與民俗信仰習慣有關;全台二千三百萬人,每人每年平均去觀光遊憩區十二次,也即每個月出遊一次;但是民眾到有收門票遊憩區者僅占五分之一,比率偏低,或許也可以解釋為台灣有收門票觀光遊憩區數較少。由統計數字來看,台灣人民喜歡在國內遊山玩水,有幸福的感覺。

其次有關兩岸金門小三通的發展,在二○○八年以前,金門小三通人數都不到百萬人次,二○○九年以後有快速成長,僅二○一二年呈負成長現象。實際上金廈小三通,服務品質未提升,渡輪老舊,點心盒品質也不佳,在冬季還有霧及東北季風等因素,可能也造成金廈小三通客運量下滑。馬祖南竿海澳港至福州馬尾小三通自二○○二年開通以來,因航線時間長票價較高,加上台灣馬祖間航班也較少,兩岸直航後,馬祖小三通人數急降,二○○九年達九萬人次高峰,二○一二年僅剩二萬多人次,業者不堪虧損要停航,航港局表示尊重,中國大陸採取補貼業者,所以會持續維持航線,另外有計畫開馬祖北竿到黃岐航線,航程偏短為二十分鐘,票價也減為五百元左右,但是北竿與黃岐兩地接駁方便性及其他條件是否足以撐起馬祖小三通的任務,有待時間的考驗。

觀光是一個說故事的產業,從行銷觀點而言,觀光必須加以市場定位與市場區隔,前面所述台灣觀光遊憩區類型似乎就滿足這個市場定位與市場區隔,但是觀光客喜歡創新與變化,當然各級政府要加強觀光資源投入,例如屬於政府闢建與管理觀光設施如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公營觀光區、縣級風景特定區、森林遊樂區、海水浴場,必須加強設施維護,使其保持可用性、整齊清潔、可看性,還有對資深公民、年少兒童、身心不便等弱勢團體加強親切服務便利性,要達到國際水準,才能建立台灣觀光的優勢,另外對觀光遊憩區的攤販及特產品管理要嚴格要求,一方面注意整體觀感,不可以髒亂、不可以衛生不良、不可以喧嘩搶客人等,一方面要童叟無欺不二價,建立觀光遊憩區之良好環境形象。當然也要全面檢討觀光遊憩區旅館與停車場客量、道路服務水準,不要每遇周末或假期就大塞車,影響到觀光客之遊興與交通安全。

民營觀光區或遊樂設施或民間管理的寺廟,也要投資改善其環境,遊樂設施更新與安全檢查確保安全無虞,同樣合理門票價格非常重要。也要依政府規定給予弱勢團體的優惠,親切服務態度,對內外環境保持乾淨整潔,使遊客有再來訪的意願,才能持續經營。

最後公民營觀光機構要加強培養觀光人才如旅館管理、餐飲管理導遊、解說等方面人才,培訓其多國際語言能力,唯有優質觀光人才,台灣觀光市場才能永續經營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