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20年巨變

 

旺報【(何來美╱苗栗文史工作者)】

1989年冬,到廣東省梅州市參加客家聯誼會成立大會,二百餘位團員多數是第一次到大陸,從桃園機場搭華航前往香港,每位都充滿著好奇,在機上吱吱喳喳,雀躍不已;但到了香港,改搭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往廣州的班機,看到衣著保守、少了笑容的南航空姐,台胞們似乎都患了「恐共症」,變得鴉雀無聲。

到了廣州,走進簡陋的機場,在昏暗的燈光下出關,整個廣州市的夜景既暗又靜,晚宴還靠高唱《高山青》炒熱氣氛;次日一早看到不少穿藍衣、理江青頭(清湯掛麵)的婦女,看去已五、六十歲,但仔細問她們芳齡,卻只有四十多歲,比實際年齡蒼老許多。

到了梅州,萬人空巷,大家對僑胞與台胞充滿好奇,都盯著雙眼在看;為減少灰塵,街道每天灑水;下榻的客都賓館,服務員每天也貼心地將客人的換洗衣物洗淨疊好。

這是我第一次到大陸的印象,不久台灣政府開放大陸探親、觀光,兩岸正式交流。廿餘年來我進出大陸已三、四十趟,最大的觀感是大陸建設幾乎每隔五年,就翻了一番。

廿餘年前,大陸幾無高速公路,搭飛機從北京到了南京,還有茅坑式的廁所;如今大陸的高速公路長度僅次於美國,已是世界第二。去年底到雲南旅遊,從大理到騰衝要翻越多座高山,逢山開鑿,遇水架橋,相當險峻,工程的艱巨可用人定勝天來形容。

前年,從廣州白雲機場轉機前往江西贛州,擴建的機場大到必須搭電瓶車轉機;以前到大陸各大城市必須從香港轉機,如今兩岸直飛的航班每星期已多達七、八百班。

十三年前從廈門到永定,因沒有高速公路,顛簸了七、八小時,屁股都坐疼了,如今只要兩個小時的高速公路車程,永定土樓也被規畫為5A旅遊景區,為地方帶來可觀旅遊財富。

前年搭和諧號,不論從東北的哈爾濱到瀋陽,或從福建的廈門到龍岩,時速與舒適度一點也不輸台鐵的太魯閣號;印象較差的是廈門站廁所的狹窄、髒臭,及旅客進站的爭先恐後。

大陸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交通和城市建設的速度,已經不輸台灣,甚至二、三線城市都比台灣來得好,唯一還未跟上的是守法觀念與衛生習慣;大陸很多都市的紅綠燈只是參考,馬路如虎口,穿越得當心;亂丟垃圾、紙屑、隨地吐痰,仍是不少大陸人的壞習慣。

台灣的環境衛生、基層建設,都會與鄉村的差距已不大,但大陸居住環境朝都會發展後,都會與鄉村的落差更大,都會光鮮亮麗,道路街道整潔;鄉村則顯破舊、髒亂,基層建設與衛生也差。

台灣人崇祀祖先,家廟、宗祠都維護得很好,香火不斷;大陸受文革影響甚深,多數都很殘破,這幾年雖較重視,但對家廟的維護、對祖先的崇祀仍不如台灣。同樣地,台灣民間信仰自由,各地廟宇香火鼎盛;大陸一些管理較佳的廟宇,進去參拜卻要收費,也明顯有別。

以前台灣錢淹腳目,地方拜拜請流水席,塞車嚴重,酒店、KTV林立,到處笙歌達旦,如今台灣經濟停滯不前,國人薪資退回十六年前,八大行業一片蕭條;反觀大陸現如廿年前的台灣,各城市的桑拿、足浴店、酒店,一間比一間豪華氣派,過了午夜,這些場所仍一片喧囂。

現變成大陸錢淹腳目,兩岸經濟明顯消長,但是台灣走過的路,未來大陸也可能會面臨。如果大陸經濟無法跟先進國家一樣跟著轉型,仍繼續扮演「世界工廠」角色,隨著大陸工資的提高,產業的外移,未來也勢必會面臨跟台灣一樣的窘境,因此兩岸都得加油。